中资入欧缘何突遇“红灯”
调查中国化工集团并购瑞士先正达交易、撤消中国对德国芯片设备制造商爱思强6.7亿欧元拟议收购的批准、深入审查中国对德国欧司朗子公司提出的收购要约……一度由于资产价格处于周期低点,以及投资审批要求相对于美国等国家较简单等因素而备受“走出去”中国资本青睐的欧洲市场,近期的表现却显得不太“友好”,这一系列现象的发生究竟该怎样理解?
是民粹主义崛起
“近期直接或变相‘叫停’中国资本在欧收购的案例确实多了些。”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欧洲部副主任姚铃对国际商报记者直言道,她个人有些担心之前市场关于英国“脱欧”后,欧洲市场缺少了自由贸易、自由市场的有力支持者,会导致欧洲市场的态度更趋保守的判断正在成为现实。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欧洲所副所长王朔也认为,英国“脱欧”事件助推了欧洲民粹主义情绪。民粹主义最明显的表现是对自身利益的关注,尽管收并购行为也会给当地就业、市场做出一定贡献,可随着中国资本收并购行为的升级,欧洲民众会因更多知名的品牌或行业领先的企业被中国资本所控制,进而产生恐慌,这一恐慌必会在一定层面上左右欧洲高层的决策。
不过,普华永道中国审计部合伙人孙进对此持不同看法。她对国际商报记者表示,首先,中国化工集团和瑞士先正达的并购案虽然当前面临长期调查,但业内认为最终通过的问题不大。其次,就报道开头提到的另两起收购案,孙进强调“叫停”方都是德国政府,她不建议将欧洲某一国的做法看作是欧洲对待中国资本整体的态度,以致影响中国资本收购欧洲资产的情绪。
还是投资升级导致
相较之下,孙进更倾向于从中国资本投资欧洲行为本身,而非欧洲政治舆论环境来解读中资在欧进行资产收购交易近期频繁“被叫停”的现象更有说服力。“投资收购,谁都想买最好的。”孙进强调,中国资本之所以对欧洲市场青睐有加,也与当地具有相对世界其他区域更多更成熟的品牌和技术有关。如今,从今年中国资本在欧洲进行的资产收购交易对象来看,无论是意大利的倍耐力轮胎还是德国的库卡,中国资本的投资需求显然愈发高端,已触及了相关产业链的顶端。对中国而言,这意味着投资升级,说明中国资本海外实力在增强,但对被收并购的企业所在国来说,却难免产生品牌丧失的恐慌,这种恐慌不能用“民粹主义”来形容,是一国经济对外部投资正常的反应,尽管这种恐慌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对政府高层制定政策形成影响,最终反映到收并购交易的顺利程度上。
孙进的推断也从一些知名品牌被中资收购国家民众的谈话中得到了验证。以色列应用科学大学传媒学院以华传媒中心主任裴则男对国际商报记者表示,2015年8月中国光明乳业完成了定增收购以色列乳品公司TNUVA集团的交易,从商业角度来看,他十分欢迎中国资本投资以色列,但从个人情感上来看,TNUVA集团的乳品是伴随以色列人从小到大的品牌,如今这个牌子不再属于自己国家,对于他们这一代人而言,多少会感觉有些恐慌和落差。
来源:国际商报